咨询热线

0371-65666409

PRODUCTS

产品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产品中心 >> 渐近多焦点型
渐近多焦点

渐近多焦点型眼镜

连续渐变焦设计,远近自如的全程清晰视觉体验

光学构型(Optical Configuration)

连续渐变焦设计是视光学领域针对老视及复杂屈光不正设计的 "动态屈光矫正光学系统",其光学构型以 "连续渐变的屈光力分布" 为核心特征,通过精密的光学参数设计实现远、中、近全程清晰视觉。 即亮连续渐变焦设计是渐近多焦点镜片的进阶设计类型,其核心区别于传统 "外表面渐进镜片" 的光学构型特征在于:屈光力的渐变主要通过镜片内表面的曲面设计实现,而非依赖外表面。这种构型通过优化人眼与镜片的光学互动关系,进一步提升视觉舒适度与视野范围。

核心构型:"三区一带" 的梯度光学结构

远用区
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
近用区
满足近距离阅读需求
渐变区
中距离无缝渐变过渡
像散区
边缘视觉控制

远用区

位于镜片上方,屈光力固定,确保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。

近用区

位于镜片下方偏鼻侧,屈光力为 "远用屈光力 + 下加光度(Add)",满足近距离阅读需求。

渐变区

位于远用区与近用区间,呈 "通道状" 斜向延伸,斜率决定渐变速度,屈光力从远用区到近用区连续、线性或非线性递增,实现中距离视觉的无缝渐变焦过渡。

像散区

分布于渐变区两侧,是影响周边视觉舒适度的关键。

技术特性

内表面驱动重构
屈光力梯度设计
自由曲面算法
光学参数优势

即亮核心:内表面驱动的 "三区一带" 重构

遵循 "远用区 - 渐变区 - 近用区 - 像散区" 的功能分区逻辑,内表面主导渐变,各区域的光学特征与传统设计存在显著差异:

远用区优化

内表面曲率趋于稳定,外表面辅助校准平行光线聚焦。通过内表面基础曲率与外表面配合,适配性更强。

近用区优化

内表面曲率在此区域显著增加(提供下加光度 Add),且位置更贴近眼球视轴下方,符合阅读时眼球下转的生理角度。

渐变区优化

内表面曲率从远用区到近用区连续、非线性递增,形成 "内表面梯度通道",屈光力变化率更贴合人眼调节幅度的自然衰减规律。

像散区优化

通过外表面的 "反向曲率补偿",像散值较传统设计降低 15%-30%,边缘视觉清晰度提升。

光学核心:渐变通道的 "屈光力梯度设计"

渐近镜片的核心技术在于渐变区的屈光力分布函数,其光学构型的本质是 "通过曲面曲率的连续变化实现屈光力的动态调节",具体体现为:

屈光力的数学连续性

远用区屈光力(F₀)与近用区屈光力(Fₙ=F₀+Add)通过渐变区的 "二次曲线或高阶多项式曲面" 连接,确保任意点的屈光力 F (x,y) 随位置连续变化,无明显光学断点。

梯度斜率的个性化适配

渐变区的屈光力变化率决定中距离视觉的过渡流畅度。斜率越小,渐变越平缓,中距离视野越宽;斜率越大,过渡越陡峭,适合镜框较小的设计。

核心技术:内表面 "自由曲面梯度算法"

内渐近镜片的光学构型之所以能实现更优性能,核心在于内表面的自由曲面(Free-Form)设计技术,其本质是通过计算机辅助优化内表面每一点的曲率参数,实现 "屈光力分布与像差控制的精准耦合"。

个性化屈光力函数

内表面的屈光力分布 F通过高阶多项式算法(如 Zernike 多项式)定义,不仅确保远用区到近用区的屈光力连续变化,更能根据佩戴者的瞳孔大小、用眼习惯实时调整渐变区的曲率梯度。

内外表面协同像差修正

内表面产生的渐变屈光力不可避免伴随像散和畸变,设计中通过外表面的 "补偿曲率" 实现动态修正,通过叠加抵消部分像差,使最终到达视网膜的光线像差最小化。

关键光学参数与即亮构型的优势

即亮渐近多焦的构型需平衡 "清晰视野范围" 与 "像差控制",核心参数包括:

下加光度(Add)

远用与近用屈光力的差值,是决定近用矫正力度的核心指标,根据年龄、调节力衰退程度精准计算。

渐变通道长度与视野

内表面渐变允许更短的垂直通道,同时保持中距离视野宽度,适合小镜框或运动眼镜设计。

非球面优化

在渐变区和边缘区采用 "自由曲面技术"(Free-Form),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实时调整每一点的曲率,最小化像散和畸变,扩展有效视野。

双眼视平衡

通过内表面的棱镜补偿设计,更精准地匹配双眼视轴差异,减少双眼融像疲劳。

产品规格

即亮医用光辐射防护眼镜(JL-IV)渐近多焦点型
型号规格:水平镜片尺寸:33-60mm 片间距离:13-25mm 镜腿长度:120-160mm
镜片材质:能够吸收反射紫外线和蓝光辐射的光学树脂镜片 镜框材质:TR/钛合金/半钛/纯钛
镜片折射率:1.56 镜框款式:全框/半框/无框
紫外线滤除率:99.8% 性别款式:男款/女款
紫外线危害降低率:99.8%
光透过率:在380nm~780nm光谱段,光透过率>94.1%
蓝光透射比:蓝光透射比<84%,τsb<0.93τv

检测认证

  • 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杭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8项检测认证(报告编号:G20244292)

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或获取专业咨询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
微信扫码关注
Copyright © 2025 郑州即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5143187号